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哪方面投入都有可能是浪费的,但教育方面的投入永远不会浪费。他认为目前解决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最为迫切。
俞敏洪——关于落实和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建议
俞敏洪的提案中心思想就是——推行教育公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仍然面临相当大的障碍,现在应该如何打破这些障碍?
其实说是障碍已经很委婉,对于绝大部分的随迁子女来说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的可能性极低,俞敏洪拿北京为例,中考需要满足“三个3”条件,高考需要提供“五证”(这些百度都可以知道,这里就不多提)。而无法达到要求的随迁子女要么返乡就读成为留守儿童,要么辍学。这些由于教育政策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或者说后果才是重中之重。俞敏洪随后提到:学龄儿童辍学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返乡就读面临地域与环境的变化、教材及高考内容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公,同时也稀释了国家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所做努力的成果。本来,“提出教育的本意”从根本意识上来说应该是公平的,但事实上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和教育政策的不完善导致这种不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部分社会人才的可能性。
俞敏洪针还提出了三点建议,大致意思就是合理规划配置教育资源,随迁子女义可以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和高考,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便于更新和管理。
个人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高考按照全国统一规划分数线录取,合理分配招生名额。这一点也是相对不公平的,很多学生与理想学府失之交臂。近几年,落入“名校陷进”的学生不在少数,还有近期爆出被人顶替名额上大学的新闻,这些个案的发生不仅是因为政策不够完善,还有教育管理者的疏漏和缺失,这对教育的打脸。
莫言——中小学12年缩至10年,取消升学考
莫言认为,基础教育时间过长,如今的学生智能发展水平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超几十年前的同龄人,而为了升学孩子们要应付各类考试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建议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
这句话,早该有人站出来说了。过去几十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合乎国情,然而社会飞速发展,全球飞速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所以教育制度也需要合理的完善及改变。莫言的这句话代表了全中国学子的心声,如果真的提案成功,一天之内起码涨粉几千万吧?
关于艺术教育有话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建议,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加大推行力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建议,设立曲艺表演、曲艺理论、曲艺音乐、少数民族曲艺等特色专业,让曲艺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认为对社会艺术机构的监管非常必要,艺术教育机构市场很混乱,很多人利用家长对孩子专长的重视来疯狂敛财。
为什么说“留学机构弥补了国内教育体制的缺口”?
这些提议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包括俞敏洪和莫言的提案也非常深得人心,但是真正推行起来难度到底有多大?这个大概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评估。习大大的反腐政策一直以来重心都在官员身上,其实教育也存在严重腐败,前几年的收礼风潮过去了吗?并没有,也许只是转换了形式。
一个国家的希望就是教育,就是青少年,反之,青少年的希望就是国家的教育,只有两者相互依存,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这一切都还未知,国家推行一个政策都需要一个过程,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也许更久,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已经等不起了!所以才有了留学机构,因为有部分学生需要新的出路,在某种程度来上来说,留学机构弥补了国内教育体制的缺口,给了很多孩子第二个选择。就拿中泰教育合作为例,近几年,中泰签署了教育互认学位学历协议,签署合作备忘录,中泰各大院校之间产生合作并成立学院,这些都是根据国情需求产生的“教育效应”。
国家对于人才出国深造是很赞同的,所以很多学校都有留学名额,但是由于教育经费及其他一些因素名额有限,这样的机会太少,所以留学机构弥补了缺口。
最后金老师想说,教育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而应该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因为教育是为了给各个领域输送人才,希望将来某一天,人人都能接受公平教育,每个留学机构都能像留学360一样坚持推行留学政策,支持政府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实现梦想!